他山之石一:大连沙河口区打造升级版
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
作为“全国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试验区”,大连市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,把进一步规范和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列为2018年度全区14项重点工作之一,由区委书记、区长亲自主抓,举全区之力予以推进。
一、“630个网格”——网格化管理更精细化
按照适度、合理、均衡和全域覆盖、无缝衔接的原则,全区共划分为四级网格,区为一级网格,9个街道为二级网格,90个社区为三级网格,社区以下按照每格常住人口500户左右的标准,对原有网格进行适当调整,划分为630个四级基础网格,使网格数量与各方面服务管理能力相匹配,推动形成统一规范、科学合理的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。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协作,党政机关、社会组织、辖区居民等各种力量作为“网”中一员,相互配合、形成合力,最终实现“1+1>2”的效应。
二、“1+9+8+N”——人员配备更科学化
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过程中,专业化、职业化的“全科网格员”作为直接参与者,是决定的因素。沙河口区按照“1+9+8+N”的模式,将630名社区工作者由“专才”培训为“通才”,担任“1”名网格长;创新地把综治、公安、城建、执法等“9”个部门、共587名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,作为专职网格员;整合楼长、平安志愿者、环卫工人等“8”类、共4万余名登记在册的平安志愿者,作为兼职网格员;引导网格内文体娱乐、治安巡防、矛盾排查等“N”类、共500余家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,作为重要补充,切实做到“地上有格、格中有人、格尽其事、人尽其责”。
三、“全要素网格”——事项处理更便捷化
坚持党建引领,为网格注入政治“基因”,布设组织“经络”,将综治、公安、城建等各类专项网格进行横向高度融合,做到“多格合一、一格多用、一网覆盖”;对区、街道、社区、基础网格四个层级的服务管理职能进行纵向系统重构,做到职能“能入格尽入格”;把全区的行政资源、社会资源和服务资源向网格集中,做到关口前移、重心下移;把开放式、发散式的“网格化+”工作模式作为基础,打破“条块分割”、“部门壁垒”,做到“第一手”收集治安信息,“面对面”解决矛盾纠纷,“零距离”开展社会治理,实现7大类86小项网格事项及时有效解决在网格之中。
四、“信息技术”——服务管理更信息化
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三维地理等现代信息技术,实行智能化工作模式,有效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质效。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,建成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,作为“神经中枢”,可以动态立体展示网格内人、地、事、物、情等信息,实时调度823路公安天网探头和3300余路社会监控探头,精准快速进行大数据综合查询和云计算统计分析;发放手持移动终端910部,作为“神经末梢”,网格员可以通过终端APP,第一时间将事件现场和处置过程,采集成视频、图片或文字,上传到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,由平台统一调度处置,实现基础信息一网采集录入、公共资源一网整合共享、关联数据一网查询共用、网格事项一网分流督办、社会服务一网延伸落实。
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,沙河口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了“四个转变”:一是实现了基层问题解决由“封闭小循环”向“开放大循环”转变。通过做实做强基础网格,夯实基层基础建设,落实基层工作保障,使党委、政府的各项工作全面覆盖到网格,实现基层问题解决由网格主导,基层协商自治由网格发起,基层服务活动由网格组织,基层治理成效由网格监督。二是实现了社会治理运行由“单次落实”向“整体推进”转变。通过建立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,推动关口前移、重心下移,有效解决了多条管理、重复工作、资源浪费等问题,切实提高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。同时,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,通过“网全工作、网尽资源、网实基础、网聚民心”,形成了“上面千条线,底下一张网,每人一块田”的工作机制。三是实现了公共服务管理由“简单粗放”向“精细灵活”转变。通过搭建信息系统、整合数据信息、推进规范运行,全区所有网格信息数据都能实现实时动态管理,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,实现资源整合更加到位,日常管理更加精细,为民服务更加灵活,帮扶救困更加精准。四是实现了社会资源整合由“政府独奏”向“社会合唱”转变。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网格员队伍,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网格自治,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;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问题解决机制,把驻区内不相隶属的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服务志愿者队伍的资源力量整合起来,实现全社会的“大合唱”。